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金兆韬首页资讯资讯详细

【评论】远处的山峦——金兆韬绘画感言

2006-04-28 10:28:33 来源:
A-A+

作者:王登科

  在一片枯枝交织的天空下,远处隐约着几处肃索的茅屋,夕阳里、河面上风簇零散的枯荷无意于展示自己鲜亮的色彩,正和凝重的远山一道汇入了那片由乌鸦和牧笛营造的黄昏。而山泉依旧地流淌、淳朴的山民依旧重复着昨天的劳作……这就是画人金兆韬在伤口中为我们营造一个神话,一种人化的自然,一种从苦难和坚韧中超拔而出的人生境界。

  画家金兆韬在艺术的道路上的确走过了一段艰辛的历程。据友人回忆,他在六十年代就已经步入了画坛,初学油画,用功颇勤。后又专功一段水彩画,他凭藉自己微薄的薪水,养家糊口之余又要供给绘事。三十几年过去了,时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可金兆韬追求艺术的初衷未改,而且近年以来愈衍愈烈。已经到了知天命的时候,他毅然负笈南下湖北美院,做起了学生。他像小伙子一样背起了画夹,游历名山大川,采风写实,过起苦行僧的云水生涯。

  多年以后的今天,当金兆韬一幅题为《暮》的作品在全国山水画大展中获奖的时候,当颇具规模的《金兆韬画展》开幕的时候,人们或许艳羡画家的成功和巨大的荣誉,而谁又知道这美丽景象的背后,凝聚着画家怎么样的心血和充满苦痛的日日夜夜。又有谁会想到这一幅幅美不胜收的画作竟源于一颗疲惫的心灵。

  显得有些木讷的金兆韬谈起往事的时候,依然是一幅极为平静的神情,或者是笑而不语,或者是一笔带过,而且会拿出他所有的人口让你观看。从极为严谨的仿古巨制、工笔花鸟,到活脱奔泻的山水画稿,从写生册页到尺余斗方,金兆韬像一个魔术师一样,为我们展示了大自然中林林总总的万千气象。

  看了他的画的人都有一种同感,觉得他的画很苦涩。从题材的选择到纸张的运用,从色彩的亮度到具体笔法的运用。不知道他用什么法子烘托出这样一种忧郁的气氛。而这种东西似乎在宋元人的山水画中有所表现,特别是范宽的大量作品,悲凉简远,尤其是《雪景寒林图》《溪山行旅图》更是充分地体现出文人士大夫高洁雅怀、出世独立进而亲近自然的心态。而金兆韬的伤口似乎有范宽的影子,更有宋元文人画那种温文尔雅的气象,但更有属于金兆韬自己独特的品格。在创作中,他没有依靠在前人的肩上,重复着别人的情感去描画僵死的事物,所以他才能以自己由衷感受去抚摸每一片干涸的土地,每一枝枯萎的残荷。他以他极富灵性的笔涂抹着属于自己的那一片天空。

  他的创作更得利于他早年研习油画、水彩画,从异域大师的身上汲取了更为珍贵的艺术营养。这是中国古代文人画家所不及的。纵观金兆韬的创作,我们能断言他的创作融会贯通,中西合璧,但在他大量作品中,我们却真切的感觉到了怀斯的幽远与宁静,凡高跳动的色彩和噪动的心律。这到底是有意的结合还是无意的巧合恐怕连金兆韬本人也很难说清楚。

  其实,艺术本来就如此。中国画尤其这样。金兆韬之所以拙于言辞,正是因为工于绘事。这是句玩笑话,但是却极真切地反映出金兆韬作为一个纯粹画家的基本品格。

  凡是接触过金兆韬的人,似乎都可以感受到,他内向寡言,方方的脸,一双极有力度的手,总让人想起老树的年轮。而岁月和苦难在他脸上留下的痕迹,明眼人是不难感受的。然而,他却永远是那样豁达、乐观。因为在他属于自己的语言范畴——画笔已倾诉了他要讲述的一切,几十年里他已习惯了将自己的快乐与痛苦倾注毫端。那些变了型的山川与树木,那些充满梦幻的乡愁,金兆韬为自己营造了一个精神家园。他将自己全部的情感投注其中,而远离尘寰。因而我在读他的画时,每每有一种异乎寻常的超脱感。其中有一幅以《禅》命名的画作尤是这样。画面上空明的色彩、班驳的笔触,一株清新的白莲跃然纸上,这种浑然天成的境界的确是一种圣洁的宗教体验,但我觉得他的大部分作品又都有一种扑面而来的,而又无法用语汇界定的那么一种东西。它像潮音花雨般的弥漫在你眼前。此刻,我真的相信,金兆韬的确是一个禅者。

  艺术亦有如参禅一样,淡化功利,追求自然。如果说金兆韬在旁人眼里算得上成功的话,那么真还要归功于他那种大智若愚、大朴不雕的平常心态,那种谦和朴诚、静穆守真的人格理想。

  由此,我到有一种与从不同的想法,那就是希望画家金兆韬永远不要“聪明”起来,因为艺术真的是一种笨人从事的行当。

  (文章来源:艺术家提供)


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主要作为艺术信息、艺术展示、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以世界文艺为核心,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旨在传播艺术,创造艺术,运用艺术,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

联系电话:400-601-8111-1-1地址: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

返回顶部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金兆韬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

分享到: